【Regulation】

Copyright

1. All images, texts, layout designs, and material provided by this website are copyrighted of Tunghai University or authorized for use by the original copyright holders or oth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owners. These materials are protected by the Copyright Law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 Materials of this website are only authorized for personal, academic and non-commercial purposes. Please using these material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fair use”.
3. When using materials from this website, one must state the name of the website “Tunghai University Library Special Collections and Archives”along with its URL (http://SC.lib.thu.edu.tw). No content or format can be distorted, fragmented, altered, or modified.

Special Collections Request Service

1. If you need to access the material which doesn’t provided on this website, please fill out “http://www.lib.thu.edu.tw/ct.asp?xItem=4624&ctNode=1101&mp=1)”, and submit to library 1F circulation desk, or you can send this form to olshie@thu.edu.tw or magic@thu.edu.tw.
2. Service Hours: Monday through Friday, 08:00~11:30; 13:30~16:30. Except for winter vacation, summer vacation, special holiday.

東海特藏
Digital Archives / THU Special Collections /
吳福助老師著作目錄 2017-08-24

「虛擬校史館」開闢「教師著作」暨「校友著作」區卷頭語

2013年11月2日,第5屆校友畢業(1963)的50週年,計有21位參加「第二次同學會」返校行程中,「參觀圖書館」是其中一個活動。2014年5月11日,第6屆校友畢業(1964)的50週年,預計有62位返校參觀,「圖書館」亦是列入其中行程。

本著「大學生涯」是每位過來人的青春經驗,希望能藉由「牽動著你我共同回憶的線」的想法,先後兩次的進行第5屆暨第6屆校友大學時期的資料蒐集,希望能勾起校友們的「共同回憶」,感受到圖書館對返校校友們的歡迎以及用心,並藉以保留各位校友的部份資料,作為校史文獻的一部份,提供需要者使用。

蒐集過程,發現幾位任教本校,現已退休的老師們資料,雖已彙編成檔案並列印送予返校參觀的校友,惜當時未曾考慮上傳到「虛擬校史館」,方便校友線上瀏覽,僅將<東海第5屆校友畢業50年返校參觀圖書館活動紀實>的報告上傳而已。

現正進行第6屆校友返校者相關資料,同樣地發現上述的資料,認為將現有蒐集到的老師或校友們的著作目錄,彙編後(先處理資料較多者)逐一上傳,或節省未來編撰校史花費的時間,亦可提供研究者部份的基本資料。因此在「虛擬校史館」再開闢「教師著作」、「校友著作」區,將蒐集的資料逐一上傳。

吳福助先生著作目錄

流通組  謝鶯興編

吳福助先生,1942年7月1日出生於南投縣竹山鎮。1960年9月進東海大學中文系就讀,1964年6月畢業,旋即入伍擔任預備軍官陸軍政戰少尉。1965年9月就讀中國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1967年7月取得碩士學位,即受聘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擔任講師,並兼註冊組主任。1970年8月應邀回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除了教授大一國文外,並繼梁容若與楊承祖兩位先生之後,於1972年講授「國學導讀」;1975年首開「漢書」課程。

先生早期著力於古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先後講授過「史記傳記文學」、「楚辭與楚文化」、「歷代文選及習作」、「史記」、「楚辭」等課程。在前後七年講授《漢書》的期間,陸續將教學所得撰寫成文:<漢書與史記之關係初探>[1]、<史漢體例比較>[2]、<史記十二本紀十表解題>[3]、<史漢文學比較>[4]、<史漢李廣傳勘異>[5]、<漢書霍光傳筆法豹窺>[6]、<史漢項羽紀傳勘異拾遺>[7]、<論「史才」>[8]、<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上->[9]、<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下-(附漢書所錄西漢文章選目)>[10],並出版《史漢關係》[11]、《史記解題》[12]、《秦始皇刻石考》[13]、《楚辭註繹》[14]等書,足見先生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心意。

1980年間,先生進而關心秦簡的課題,先後發表:<睡虎地秦簡「語書」論究>[15]、<秦簡「語書」校釋>[16]、<嬴秦牛耕新證>[17]、<秦簡「語書」論考>[18]、<新版「睡虎地秦簡」擬議>[19]、<「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註)評介>[20]、<「有關雲夢秦簡的資料和著述目錄」補續>[21]、<秦簡「為史之道」宦學識字教材論考>[22]、<秦律文獻提要>[23]、<睡虎地秦簡文獻類目>[24]、<秦律「重刑主義」下的彈性法規探討>[25]等,並結集出版《睡虎地秦簡論考》[26]一書。

先生於1975年升等為副教授,1982年升等為教授。1991年8月至1994年7月,兼中文系主任,並肩負夜間部中文系的籌設事宜,1992年8月夜間部中文系成立,兼夜中文系主任。

先生兼系主任期間,先後舉辦數場大型研討會與展示會,是東海中文系走入社會的開端。1992年5月2日至3日,與古典文學研究會在茂榜廳合辦「古典文學研討會--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1993年1月8日在茂榜廳舉辦「中文系第一次教師學術研討會」。1993年5月3日至7日在學生活動中心舉辦「中國當代藏書票特展」。1994年4月24日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台灣省分會在茂榜廳合辦「第一屆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1994年5月28日至29日在茂榜廳舉辦「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台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其中「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一場,為臺灣地區大學文學系首次創辦「臺灣文學」領域的學術會議。

由於舉辦「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等研討會的因素,先生於近十餘年來的研究方向,由中國古典文獻的整理,轉向關心臺灣本土文學的發展與研究,除了在中文系所講授「臺灣文學文獻學」、「臺灣鄉土文化與文學」等課程外,並繼續主持策畫該系所舉辦「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灣自然生態文學」、「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學術會議,又陸續發表臺灣文學相關研究論文:<臺灣漢語傳統文學作品簡目>[27]、<臺灣漢語傳統文學相關的目錄書>[28]、<連橫「臺灣通史」的著述旨趣>[29]、<臺灣高山紀行文學的經典巨作--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的高山自然生態描寫>[30]、<臺灣漢人民俗風情畫--賴惠川《悶紅墨屑》「竹枝詞」選析」>[31]、<臺灣傳統童蒙教育中的「對偶」教材>[32]、<陳玉衡抄集《婚書帖式》「婚書」考釋>[33]、〈鄭坤五「華胥國遊記」考釋〉[34]等。又主編《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35]、《王少濤全集》[36]、《全臺賦》[37]、《全臺文》[38]、《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39],並參與《全臺詩》編校計畫,擔任研究員。另主持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計畫:「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續編」、「清代纂修臺灣方志徵引詩文研究」、「戰後五十年臺灣漢語傳統文學研究述評」、「臺灣『割讓』、『光復』文學文獻彙編及比較研究」。並指導劉麗卿[40]、王惠鈴[41]、張清萱[42]、楊永智[43]、李陸梅[44]、王嘉弘[45]、劉芳如[46]、謝妤姍[47]、高麗靜[48]、蕭玉貞[49]、向麗頻[50]、洪惠鈴[51]、謝佳珣[52]、周美雲[53]等人,將其古典文獻研究所建立的深厚功力,投注於臺灣古典文學的研究,為近年來臺灣文學研究注入一大助力,誠如施懿琳<臺灣古典文學的蒐集、整理與研究>所云:

東海大學中文系在這幾年來對臺灣古典文學所投注的精神與心力,著實不容忽視。1998年該系舉辦了「臺灣文學與文獻研討會」,2000年4月舉辦了「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研討會」,2002年4月舉辦了「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研討會」,邀請的對象除了中文系出身的學者外,還包括歷史系、文獻會,以及部分民間學者,顯示了全力整合不同領域的研究力量的用心。會議結束後,該系並與文津出版社合作,出版論文集,使得學術會議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此外,該校中文系教授吳福助以其原有的版本目錄學的專長,投注到台灣古典文學的研究上。1999年1月出版的《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文津),共收錄了臺灣古典文學相關著作:總集313家、107種,別集558家762種,每本書籍皆分列「著錄」、「版本」兩項,詳舉清代迄今公私纂修方志藝文篇等著錄經過,以及各書傳鈔刊印先後情況。書末並附有「人名索引」及「書名索引」,以供讀者檢索,對臺灣古典文學的研究者而言,是一本非常實用而便利的工具書。目前《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續編》亦已完成即將付梓,對學界的貢獻必可預期。[54]

先生教學工作,最重視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長年來一直主動積極指導研究生研讀重要學術新著,寫作「書評」,以便開拓視野,養成追求新知的基礎實力。並進一步指導專題研究,學習寫作合乎學術規範的論文。經先生反覆批改推薦發表的作品,發表於《中國文化月刊》、《東方人文學誌》、《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等,迄今已有百餘篇[55]。先生認為「師生是慧命相續」,協助青年學生尋找安身立命的學術天地,是最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為此先生無怨無悔地長年勤奮工作,樂此不疲。

2008年7月,先生服務東海大學中文系滿38年,屆齡延退一年後申請退休。退休後將繼續從事學術研究,整理出版近年有關臺灣傳統文學的研究成果。

壹、專書

一、獨撰

1.《史漢關係》,臺中:曾文出版社,1975年4月;《文史哲學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新一版。

2.《史記解題》(附〈史漢文學比較〉),《掌故叢書》,台北:河洛圖書公司,1979年4月臺初版;《文史叢書》,臺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1985年、1995年再版,2012年9月增訂再版。

3.《史漢文學論叢》,臺北:簡牘學社,1982年2月。

4.《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附<漢書所錄西漢文章選目>),《文史哲大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9月。

5.《睡虎地秦簡論考》,《文史哲大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6.《秦始皇刻石考》,《文史哲學集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7.《竹山鎮志.文化志》,南投:竹山鎮公所,2001年9月,頁1495-1578頁。

8.《楚辭註繹》,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3月(上冊)、5月(下冊)。

9.《南投縣志‧文化志‧文獻篇》,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12月。

10.《醍醐集》,臺中:東海大學圖書館,2011年5月。

二、編輯

1.《國學導讀》,吳福助編,《牧童文史叢書》,臺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10月。

2.《現代文粹》,吳福助選輯,《文史叢書》,臺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初版、1985年再版、1987年再版。

3.《國學方法論文集》,吳福助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 月初版、1990年再版。

4.《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吳福助主編,《臺灣系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月。

5.《王少濤全集》,吳福助、楊永智主編,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12月。

6.《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早期師長著作目錄彙編》,吳福助主編,謝鶯興執行編輯,高于婷、張淑玲協助編輯,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發行,2005年。

7.《全臺文》,黃哲永、吳福助主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8月。

8.《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吳福助、林登煜主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年4月。

9.《民國小說叢刊》,吳福助、林保淳主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10年4月。

10.《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新編》,吳福助、黃震南主編,許惠玟審訂,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臺文館叢刊26,2013年12月。

三、執行編輯

1.《第五屆中韓學者會議論文集:韓國之中文教學》,吳福助編,臺中:中韓文化基金會、東海大學同印行,1983年。

2.《夔鳳文學獎作品集》第1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吳福助等編輯,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1992年10月。

3.《藏書票藝術》,吳福助主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5月。

4.《夔鳳文學獎作品集》第2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吳福助等編輯,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1993年6月。

5.《中華文化學報》,吳福助主編,臺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臺灣省分會,1994年。

6.《夔鳳文學獎作品集》第3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吳福助等編輯,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94年6月。

7.《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吳福助、楊永智執行編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

8.《傳統文學的現代詮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吳福助執行編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4月。

9.《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吳福助執行編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月。

10.《大度山上:東海文選》,吳福助、陳瑞洲、黃文興、謝鶯興等編,臺中:東海大學,2000年。

11.《臺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吳福助執行編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月。

12.《明清時期的台灣傳統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吳福助執行編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0月。

13.《鄭坤五全集及其評論》,林翠鳳主編,吳福助等編輯,大樹文史協會,2004年8月。

14.《鄭坤五研究》(第一輯),林翠鳳主編,吳福助等編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11月。

15.《東海中文學報》,吳福助主編,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第13期,2001年;第15-17期,2003-2005年。

16.《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吳福助主編,臺中:東海大學文學院,第36卷,1995年;第38-39卷,1997-1998年;第41-45卷,2000-2004年;第47-49卷,2006-2008年。

四、錄音帶

1.《臺灣文學文獻相關的目錄書》(卡帶),吳福助主講,《臺灣文學研習班》,1998年12月8日於省立臺中圖書館授課錄音。

2.《臺灣漢人民俗風情畫:賴惠川「悶紅墨屑」(竹枝詞)論析》(卡帶),吳福助主講,《臺灣歷史與文學研習班》,2000年12月14日於國立臺中圖書館臺灣歷史與文學研習班演講錄音。

五、國科會計畫

1.〈嬴秦法律的特質探析〉(縮影資料),吳福助主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勵代表作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年。

2.<「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續編>,吳福助主持,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1999年8月1日至2000年7月31日。

3.<清代纂修臺灣方志徵引詩文研究>,吳福助主持,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2000年8月1日至2001年7月31日。

4.<戰後五十年臺灣漢語傳統文學研究述評>,吳福助主持,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2003年8月1日至2004年7月31日。

5.<臺灣「割讓」、「光復」文學文獻比較研究>[56],吳福助主持,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2004年8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

六、國家臺灣文學館計畫

1.<《全臺詩》編纂>,施懿琳主持,吳福助研究員,國家台灣文學館,2001年8月1日起。《全臺詩》第1至30冊,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2月─2013年12月初版。

2.<《全臺賦》編纂>,許俊雅主持,吳福助協同主持,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7月至2005年12月。《全臺賦》,許俊雅、吳福助主編,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2月初版。

七、學位論文

1.《同光詩的真精神》(附<光宣詩壇點將錄略註>),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學士論文,孫克寬指導,1964年。

2.《白石道人詩集校注》,臺北: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漁叔指導,1967年。

貳、論文

1.<姜夔傳註>,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東苑》,第2期,1969年4月,頁7-14。

2.<東坡詞集評>,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東苑》,第3期,1969年7月,頁11-18。

3.<柯山詞校注>,《慶祝瑞安林景伊六秩誕辰論文集》,1969年12月,頁2391-2402。

4.<姜白石詞選注>(上),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東苑》,第4期,1969年10月,頁1-6。

5.<姜白石詞選注>(下),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東苑》,第5期,1969年12月,頁1-6。

6.<白石道人詩集校注>(一),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東苑》,第6期,1970年3月,頁1-9。

7.<白石道人詩集校注>(二),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東苑》,第7期,1970年7月,頁1-8。

8.<漢書與史記之關係初探>,《東海學報》,第16卷,1975年6月,頁81-94。

9.<《中文工具書指引》讀後>,《書和人》,第294期,1976年8月21日,頁8。

10.<史漢體例比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8期,1978年8月,頁28-34。

11.<史記十二本紀十表解題>,《東海學報》,第20卷,1979年6月,頁103-120。

12.<史漢文學比較>,《東海中文學報》,第1期,1979年11月,頁39-52。

13.<史漢李廣傳勘異>,《簡牘學報》,第8期,1979年11月,頁145-159。

14.<漢書霍光傳筆法豹窺>,《中國文化月刊》,第10期,1980年8月,頁100-118。

15.<史漢項羽紀傳勘異拾遺>,《東海中文學報》,第2期,1981年4月,頁119-131。

16.<記東海大學圖書館鎮庫之寶--宋本陶叔獻《西漢文類》>,《書和人》,第415期,1981年5月,頁1-8。

17.<睡虎地秦簡「語書」論究>,《簡牘學報》,第10期,1981年7月,頁19-55。

18.<論「史才」>,《國魂》,第432期,1981年11月,頁86-87。

19.<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上),《東海中文學報》,第3期,1982年6月,頁65-89。

20.<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下) (附<漢書所錄西漢文章選目>),《東海中文學報》,第4期,1983年6月,頁15-38。

21.<《左傳論評選析新編》(洪順隆)評介>,《書和人》,第472期,1983年7月23日,頁2。又見《文藝復興》,第147期,1983年11月,頁52-53。

22.<秦簡「語書」校釋>,《東海中文學報》,第5期,1985年6月,頁27-40。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23.<秦始皇刻石考>,《東海中文學報》,第6期,1986年4月,頁25-71。

24.<嬴秦牛耕新證>,《簡牘學報》,第12期,1986年9月,頁117-140。(獲國科會獎助,0103-H-77A-A-141)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25.<秦簡「語書」論考>,《東海中文學報》,第7期,1987年7月,頁33-70。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26.<新版《睡虎地秦簡》擬議>,《東海中文學報》,第8期,1988年7月,頁67-85。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27.<《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註)評介>,《書和人》,第598期,1988年7月2日,頁3-4。文摘見《中華國學》,創刊號,香港國學研習社,1989年6月。

28.<「研究報告」寫作要則>,《國文天地》,第4卷第7期(總43期),1988年12月,頁78-81。又見《圖書館利用教育資料彙編》,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羅東高中,頁241-247。

29.<《秦都咸陽》(王學理著)評介>,《國文天地》,第4卷第9期(總45期)1989年2月,頁58-60。

30.<鄭雪玫著《兒童圖書館理論/ 實務》評介>,《書和人》,第632期,1989年10月21日,頁2。

31.<「戰國秦漢史論文索引」(張傳璽等編) 評介>,《國文天地》第39期,1988年8月1日,頁90-91。又載《中國文化月刊》,第122期,1989年12月,頁106-110。

32.<秦簡「為吏之道」法儒道家思想交融現象剖析>,《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文學院,1989年12月,頁163-184。

33.<「有關雲夢秦簡的資料和著述目錄」補續>,《中國文化月刊》,第124期,1990年2月,頁108-120。

34.<秦簡「為史之道」宦學識字教材論考>,《簡牘學報》,第13期,1990年3月,頁1-24。(獲國科會獎助,0103-H-80A-A-144) 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35.<秦律文獻提要>,《東海中文學報》,第9期,1990年7月,頁97-115。

36.<《楚辭》「漁父」、「卜居」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39期,1991年5月,頁80-84。

37.<賈誼「弔屈原賦」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42期,1991年8月,頁54-56。

38.<「楚辭.九章.橘頌」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43期,1991年9月,頁67-69。

39.<學術資料積累的利器--卡片>,《東海大學夜間部學生自治會會刊》創刊號,第3版,1990年6月19日。又載《東海大學校刊》,第253期,1991年9月26日。又載《國文天地》第84期,1992年5月1日,頁58-59。

40.<「省垣慶祝建國八十年新詩朗誦大會」後記>,《東海大學校刊》,第260期,1991年12月24日。

41.<「東海報」的誕生>,《東海報》創刊號,東海大學中文系,1992年1月16日。

42.<重現敦煌石窟飛天藝術的芭蕾舞劇--《絲路花雨》評介>,《中國文化月刊》,第148期,1992年2月,頁103-105。

43.<秦漢思想史要籍評介--秦代思想論著目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卷第1期(總5期),1992年3月,頁98-104。

44.<睡虎地秦簡十四年研究述評>,《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92年6月,頁119-221。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45.<沈征郎《實用新聞編採寫作》序>,《實用新聞編採寫作》,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8月,頁12-14。

46.<從「史記札記」看徐復觀先生的治學方法>,《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1992年12月,頁327-424。(獲國科會獎助,0103-H-81B-a-133)

47.<本校圖書館珍藏徐復觀先生手稿>,《東海大學校刊》,第276期,1992年11月1日。

48.<「楚辭‧招隱士」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58期,1992年12月,頁72-74。

49.<嬴秦法律的特質及其演變>,《東海大學校刊》,第281期,1993年1月11日。

50.<「楚辭•九歌•東君」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61期,1993年3月,頁89-93。

51.<開創臺灣藏書票的璀璨前程--「一九九三年臺灣地區藏書票巡迴特展」前言>,《東海大學校刊》,第286期,1993年4月28日。

52.<秦奔虎逐雁瓦當>,《東海大學校刊》,第287期,1993年5月12日。

53.<「楚辭.九歌‧國殤」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67期,1993年9月,頁101-104。

54.<「楚辭.九歌」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71期,1994年1月,頁85-91。

55.<「楚辭.九辯」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72期,1994年2月,頁110-116。

56.<嬴秦法律的特質探析>,《第二屆先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994年,頁231-268。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57.<睡虎地秦簡文獻類目>,《中華文化學報》,第1期,1994年6月,頁225-281。

58.<關於「書評」>,《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1期,1996年1月,頁213。

59.<秦始皇帝研究集大成的新著--張文立《秦始皇帝評傳》評介>,《東海學報》,第37卷(文學院),1996年7月,頁257-265。又見張文立《秦始皇評傳》,臺北市:里仁書局,2000年11月,頁1-16。

60.<《花開見蓮心》序>,張榮攀、翁培玲《花開見蓮心》,臺北市:慈濟文化志業中心慈濟道侶檀施會,1996年12月,頁1-2。

61.<文學詮釋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傳統文學的現代詮釋」學術研討會論文,1997年5月。收入《傳統文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4月,頁1-20。

62.<《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序>,《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頁1-3。

63.<一本中文人理想的學術論文規範--林慶彰《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評介>,《東海學報》,第38卷(文學院),1997年7月,頁185-190。

64.<臺灣漢語傳統文學作品簡目>,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年5月。

65.<連橫《臺灣通史》的著述旨趣>,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1998年8月,昆明,雲南大學。《中國文化月刊》,第236期,1999年11月,頁1-23。收入汪毅夫主編《連橫研究論文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頁27-46。

66.<臺灣傳統文學相關的目錄書>,國立臺中圖書館,《台灣文學研習專輯》,1999年8月,頁331-351。

67.<《慈濟語彙》辭典的誕生>,張榮攀《慈濟語彙》,臺北市:慈濟文化志業中心慈濟道侶檀施會,1999年8月,頁1-3。

68.<秦律「重刑主義」下的彈性法規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第一屆簡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年12月。《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2001年7月,頁1-17。又見《簡帛研究彙刊第一輯.第一屆簡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5月,頁711-730。

69.<《大度山上》序>,《大度山上》,1999年12月,臺中:手繪本,頁1-3。

70.<《臺灣詩人賴惠川及其《悶紅墨屑》序>,《臺灣詩人賴惠川及其「悶紅墨屑」》,王惠鈴,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頁1-2。

71.<臺灣高山紀行文學的經典巨作--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的高山自然生態描寫>,臺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2001年3月。收入《臺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月,頁55-93。

72.<臺灣漢人民俗風情畫--賴惠川《悶紅墨屑》「竹枝詞」選析>,《臺灣歷史與文學研習專輯》,2001年7月。《臺灣歷史與文學》,國立台中圖書館,2001年10月,頁161-181。收入許俊雅主編《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11月,頁293-325。

73.<臺灣傳統童蒙教育中的「對偶」教材>,臺灣鄉土教育研討會論文,臺中市國語文研究會,2001年9月。《中國文化月刊》,第273期,2003年9月,頁1-35。

74.<陳玉衡抄集《婚書帖式》「婚書」考釋>,《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3月,頁9-81。

75.<《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序>,《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劉麗卿,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4月,頁1。

76.<「以詩明史,以史證詩」的釋詩範作--[楊欽年]《詩說噶瑪蘭》評介>,《社教資料雜誌》,國立臺中圖書館,第298期,2002年7月,頁4-8。

77.<竹山鎮社寮民間文學採錄示例>、<跋>,《竹山鎮民間文學採錄—鄉村傳說老故事集》,竹山鎮公所、社寮文教基金會,2002年8月,頁84-91。

78.<對聯藝術之美>,《明道文藝》,第323期,2003年2月,頁116-128。

79.<「書評」寫作箴言--葛昆元《怎樣寫書評》讀記>,《明道文藝》,第324期,2003年3月,頁65-71。

80.<大學通識教育文學課程芻議>,《中國文化月刊》,第276期,2003年12月,頁103-110。

81.<中興湖文學獎「作品評論」總評>,《中興大學第21屆中興湖文學獎》,臺中:國立中興大學,2004年2月,頁253。

82.<書評學的奠基之作--孟昭晉《書評概論》評介>,《佛教圖書館館訊》,第37期,2004年3月,頁37-39。

83.<馬先醒與臺灣地區的簡牘學>,第二屆簡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2002年5月。《簡帛研究彙刊第2輯.第2屆簡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5月,頁39-98。

84.<鄭坤五作品中的女子教育理念>,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研討會論文,東海大學中文系,2003年11月。《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頁62-99。

85.<詩情畫意交融的藝術趣味--《王少濤全集》序>,《中國文化月刊》,第286期,2004年10月,頁75-87。

86.<《楚辭‧九歌‧東君》太陽神祭儀考釋>,《中國文化月刊》,第293期,2005年5月,頁1-33。

87.<村史寫作箴言>,《明道文藝》第356期,2005年11月,頁127-135。

88.<「楚辭學」入門論著舉要>,《中國文化月刊》第304期,2006年4月,頁1-33,頁70-79。

89.<村史寫作參考文獻舉要>,《中國文化月刊》第309期,2006年9 月,頁98-108。

90.<臺灣文獻學奠基新著--楊永智《明清時期臺南出版史》序〉,《中國文化月刊》第319期,2007年7月,頁122-127。

91.<清代臺灣賦學首部系統論著--王嘉弘《清代臺灣賦的發展》序>,《中國文化月刊》第321期,2007年9月,頁102-104。

92.<〈聽榜〉集評>,《中國文化月刊》第321期,2007年9月,頁105-125。

93.<鄭坤五〈華胥國遊記〉考釋>,《中國文化月刊》第323期,2007年11月,頁83-101。

94.<《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序>,《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吳福助、林登煜主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年4月。

95.<臺灣瀛社詩學會第一次徵文評審報告>,林正三、翁正雄編,《瀛社風義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0月,頁254-256。

96.<黃宏介《雙花豔吟草》序>,《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86期,2008年11月15日,頁53-55。

97. <《唐詩對》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90期,2009年3月15日,頁51-67。(與黃哲永、林翠鳳合作)

98. <〈駐色酒賦〉考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92期,2009年5月15日,頁64-72。(與吳蘊宇合作)

99. <蔡培楚〈易妻記〉考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93期,2009年6月15日,頁48-53。(與邱清麗合作)

100. <《玉堂對類》點校>,《中國語文學刊》2-4期,2009年11月-2011年11月。(與黃哲永合作)

101. <實錄直書的自傳範作--郭朝成《傳道行程》評析>,東海大學中文系,《臺灣古典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12月19日,頁95-123。

102. <郭朝成<林學恭傳記>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00期,2010年1月15日,頁62-77。(與吳佳怡合作)

103. <《民國小說叢刊》編者序>,《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04期,2010年5月15日,頁74-78。

104. <謝四海<輕品淺論余垂宗--田園其人田園其詩>讀後>,《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05期,2010年6月15日,頁92-93。

105.<《羅狀元對彙》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11-114期,2011年12月15日-3月15日。(與黃哲永合作)

106. <醍醐集>,《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12-117期,2011年1月15日-6月15日。

107.<《追悼胡圭蓮詩》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15期,2011年4月15日,頁73-99。(與黃哲永合作)

108.<《新撰對類》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18期,2011年7月15日,頁39-55。(與黃哲永合作)

109. 〈張達修<竹山拜林圯公墓>考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19期,2011年8月15日,頁52-60。(與黃哲永合作)

110. 〈許正宗《時代光影中的老街行腳--許松章傳》序〉,《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20期,2011年9月15日,頁77-78。

111. 〈程玉凰《洪棄生的旅遊文學--《八州遊記》研究》序〉,《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20期,2011年9月15日,頁79-81。

112. 〈「別集」編纂原則擬議〉,《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21期,2011年10月15日,頁68-69。

113. 〈萬言自傳的寫作經驗〉,《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23期,2011年12月15日,頁76-84。

114. 〈前二二八時期的臺灣歷史見證--鄭坤五《九曲堂時文集》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24-131期,2011年1月15日--8月15日。(林翠鳳點校,吳福助覆校)

115. 〈駱子珊《瀕江庵吟集》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34期,2012年11月15日,頁74-105。(林正三、吳福助、王雅儀點校)

116. 〈話說東海傳統--耶誕夜報佳音〉,《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34期,2012年11月15日,頁47-49。

117. 〈游明國自傳《美麗人生》讀後〉,《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35期,2012年12月15日,頁75-81。

118.〈〈聽榜〉集評〉,《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37期,2013年2月15日,頁63-67。

119. 〈屈原文化特色讀本《湘風楚韻》讀記〉,《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42期,2013年7月15日,頁62-67。

120. 〈杭州西湖深度旅遊津梁--邱鎮京《西湖文史雜記》讀記〉,《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45期,2013年10月15日,頁97-100。

121. 〈雲南民俗旅遊寶鑑--張宇丹主編《雲南十八怪尋踪》讀記〉,《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48期,2014年1月15日,頁81-87。

 

 

 

[1]《東海學報》,第16卷,1975年6月,頁81-94。

[2]《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8期,1978年8月,頁28-34。

[3]《東海學報》,第20卷,1979年6月,頁103-120。

[4]《東海中文學報》,第1期,1979年11月,頁39-52。

[5]《簡牘學報》,第8期,1979年11月,頁145-159。

[6]《中國文化月刊》,第10期,1980年8月,頁100-118。

[7]《東海中文學報》,第2期,1981年4月,頁119-131。

[8]《國魂》,第432期,1981年11月,頁86-87。

[9]《東海中文學報》,第3期,1982年6月,頁65-89。

[10]《東海中文學報》,第4期,1983年6月,頁15-38。

[11]臺中市:曾文出版社,1975年4月。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2月。

[12]臺北市:河洛出版社,1979年。臺北市:國家出版社,1982年、1985年、1995年再版,2012年9月增訂再版。

[13]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14]臺北市:里仁書局,2007年5月。書評見:1.張玉金、王琨<普及與提高兼顧,繼承與創新並重----吳福助《楚辭註繹》評介>。2.方銘<楚辭研究中的明珠--吳福助《楚辭註繹》評介>。3.張顯成<雅俗共賞的楚辭學佳作----《楚辭註繹》評介>。並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9卷,2008年7月。

[15]《簡牘學報》,第10期,1981年7月,頁19-55。

[16]《東海中文學報》,第5期,1985年6月,頁27-40。

[17]《簡牘學報》,第12期,1986年9月,頁117-140。

[18]《東海中文學報》,第7期,1987年7月,頁33-70。

[19]《東海中文學報》,第8期,1988年7月,頁67-85。

[20]《書和人》,第598期,1988年7月2日,頁3-4。

[21]《中國文化月刊》,第124期,1990年2月,頁108-120。

[22]《簡牘學報》,第13期,1990年3月,頁1-24。

[23]《東海中文學報》,第9期,1990年7月,頁97-115。

[24]《中華文化學報》,第1期,1994年6月,頁225-281。

[25]《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1999年12月。《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2001年7月,頁1-17。

[26]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書評見:1.陳文豪<《睡虎地秦簡論考》評介>,《東海學報--文學院》,第38卷,1996年7月,頁267。2.高敏<為學有如積薪,後來者居上--評吳福助《睡虎地秦簡論考》>,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初探》,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4月,頁311-315。

[27]《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第四次會議》,1998年。

[28]《台灣文學研習專輯》,1999年8月,頁333-351。

[29]《中國文化月刊》,第236期,1999年11月,頁1-23。

[30]《台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2001年3月。

[31]《台灣歷史與文學研習專輯》,2001年7月。《台灣歷史與文學》(國立台中圖書館),2001年10月,頁161-181。

[32]《台灣鄉土教育研討會論文》,台中市國語文學會,2001年9月。《中國文化月刊》,第273期,2003年9月,頁1-35。

[33]《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頁9-81。

[34]《中國文化月刊》,第323期,2007年11月。

[35]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36]吳福助、楊永智主編,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12月。

[37]許俊雅、吳福助主編,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12月。書評:1.張顯成<《全臺賦》評介>、2.張玉金、蔣曉薇<臺灣賦文的集大成之作--評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3.詹杭倫<臺灣賦論略--評《全臺賦》>,並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8卷,2007年7月。

[38]黃哲永、吳福助主編,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

[39]吳福助、林登煜主編,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年4月。

[40]中興中研所88年碩士,論文題目:「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2年4月。

[41]中興中研所88年碩士,論文題目:「賴惠川《悶紅墨屑》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易名「臺灣詩人賴惠川及其《悶紅墨屑》」。

[42]中興中研所89年碩士,論文題目:「連橫《臺灣通史.列傳》研究」。

[43]東海中研所90年碩士,論文題目:「明清臺南刻書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11月,易名《明清時期臺南出版史》。

[44]東海中研所90年碩士,論文題目:「鄭坤五《鯤島逸史》研究」。

[45]東海中研所93年碩士,論文題目:「清代臺灣賦的發展」。收入許俊雅主編《臺灣研究論著叢刊─傳統文學卷》,臺北市:新化圖書公司,2007年12月。

[46]東海中研所93年碩士,論文題目:「賴惠川《悶紅詠物詩》考釋」。

[47]中興中研所94年碩士,論文題目:「王少濤詩文中所呈現的藝術情趣」。

[48]中興中研所95年碩士,論文題目:「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研究」。

[49]中興中研所96年碩士,論文題目:「鄭坤五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4月。

[50]東海中研所95年博士,論文題目:「施士佶及其文學研究」。

[51]東海中研所95年碩士,論文題目:「蔡廷蘭研究」。

[52]東海中研所97年碩士,論文題目:「賴惠川《悶紅墨瀋》箋釋及文學研究」。

[53]東海中文所97年碩士,論文題目:「鄭坤五《九曲堂時文集》研究」。

[54]2002年9月修訂版,網路版。許俊雅亦云:「吳福助編纂的《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工具書,尤值得肯定。吾人不僅得以明瞭臺灣古典文學文獻數量之豐富,也建立臺灣古典文學可作為一門研究學問的自信,對日後研究者提供莫大的助益。」又:「東海大學所舉辦的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會議,充分顯示了臺灣古典文學已具備學術獨立討論的意義與價值,會議規劃的論文分別從目錄學、版本學、教育學、方志學、旅遊學、文學史、詩學、小說學、金石學等角度,復邀請各不同領域的學者參與,可說深具遠見,富有觀念上的啟發,提供臺灣古典文學研究者很好的借鑑。」見氏著《瀛海探珠--走向臺灣古典文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7年12月,頁198-199。

[55]例如:1.向麗頻<《三六九小報》「花叢小記」所呈現的藝旦風情>,《中國文化月刊》,第261期,2001年2月。2.高麗靜<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與李霖燦《玉龍大雪山》的比較>,《中國文化月刊》,第285期,2004年9月。3.羅苑瑜<鄭坤五「大樹庄勇士黃輕」的藝術特色>,《東方人文學誌》,第4卷第2期,2005年6月。4.張清萱<臺灣地區世界漢學評介論著目錄>,《中國書目季刊》,第32卷第3期,1998年12月。

[56]《臺灣割讓文學文獻彙編》(2004~2005年國科會研究成果)、《臺灣光復文學文獻彙編》(2005~2006年國科會研究成果)、《臺灣割讓、光復文學文獻研究》(2006~2007年國科會研究成果)

Files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