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规范】

著作权声明

1. 本网站所刊载之文字、图像、版面设计等内容,其著作权均为东海大学所有,或已获得著作权人或其他知识产权人授权使用,受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及其他知识产权法律之保护。
2. 本网站内容仅授权使用于个人、学术及非商业目的之用途,请妥善合理使用。
3. 如需使用本网站内容,请注明本网站名称「东海大学图书馆特藏数据典藏系统」及网址(http://SC.lib.thu.edu.tw)。不得任意窜改或以歪曲、割裂等方式改变原作品。

调阅服务

1. 本网站未提供藏品影像者,如需调阅原件,烦请填写「东海大学图书馆特藏数据调阅申请单(文字超链接:http://www.lib.thu.edu.tw/ct.asp?xItem=4624&ctNode=1101&mp=1)」。
2. 调阅服务时间:每周一至周五08:00~11:30;13:30~16:30行政办公服务时间,寒暑假、特殊节日等假日例外。

东海特藏
虚拟校史馆 / 东海特藏 /
吳福助撰〈梁容若〈純石山小詠〉考釋〉 2017-08-24

梁容若〈純石山小詠〉考釋

吳福助*

【作者生平】

梁容若(1904.7.8~1997.5.18),字子美,河北省行唐縣滋南鎮人。出生於清末書香門第,自幼熟讀《四書》、《五經》。1913年,入縣立第一小學。1918年,入河北正定縣立中學。1922年,入北京高等師範國文系,由於該系名師雲集,從而奠定深厚的國學基礎。1923年,因錢玄同、黎錦熙提倡國語運動,與同系同學合作創辦《注音兒童週報》。

1927年,北京師大畢業後,北伐戰起,因青年從軍潮流,前往綏遠,加入國民革命軍左路總指揮軍隊,任政治教官。1928年,國民革命軍攻克北京,北伐統一完成,任國民黨北平市黨部秘書。

1931年,返回河北省,任教保定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及河北大學。後經錢玄同推薦,赴濟南,主持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研究實驗部,並主編《民眾週刊》,辦理民眾教育班,投入民眾教育工作。1934年,任河北省教育廳編審處主任兼秘書、督學主任。

1936年,因公費資助,考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並翻譯岡田正之《日本漢文學史》、青木正兒《中國文學對日本文學的影響》。

1938年,回國後,在北平數所大學任教。1945年,赴綏遠任傅作義將軍參謀,參加抗日戰爭,勝利後任綏遠省政府主任秘書,協助接收淪陷區工作。

1948年,因魏建功邀請,來臺北籌辦《國語日報》,歷任該報總編輯、常務委員、副社長,並創刊《古今文選》、《書和人》專刊。

1958年,因戴君仁推薦,任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1961-1964學年度兼系主任,講授「國學概論」、「歷代文選」、「中國文學史」課程。1970年,屆齡退休。1971年,赴靜宜女子文理學院中文系兼課,並主編《書和人》。

1974年,因女兒梁華、女婿鄭竹園之邀,移居美國印第安那州。1981年,回中國大陸探親,母校北京師範大學禮聘為客座教授。1983年,因眼疾返美。

1986年,獨子梁一成在美國車禍逝世。1996年,結縭60餘年夫人傅靜如辭世。痛失愛子及良伴,眼疾加劇,悲痛逾恆。1997年,在美辭世,享壽94歲[1]

【內容提要】

梁容若先生專職任教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前後凡有12年,任教期間配住校園內東海路20號教職員宿舍,由於該屋旁邊有三棵綠蔭扶疏的苦楝樹,取名「芳楝園」,撰有〈苦楝〉一文詳記之[2]

民國59年(1970)7月,梁先生67歲,屆齡退休,遷到東海路124號退休宿舍居住,與顧敦鍒文學院長、物理系朱應詵教授、生物系陳兼善教授等幾位退休老友為鄰。居住4年後,再移居美國,與兒女團聚。

梁先生當年堅辭臺北國語日報及臺灣師範大學職務,應聘前來東海大學任教,主要原因是嚮往東海大學校園遠離塵囂的寧靜環境,可以自由地讀書研究,專心從事著述,閒暇尤其適宜運動散步,栽花種樹,怡情養生。他在〈大度山上〉[3]一文說:「歷史上有許多大學者,是在山裏完成他的研究和著作。」又:「從唐、宋以來,有不少書院,建立在山坡上。這些書院,都曾經孕育過大量人才,在文化史上放出萬丈光芒。」又:「東海大學選擇大度山作校址,我想一定有很深的用意。這裏離開了都市,卻眼睜睜地可以看到都市。市區的煙雲霧樹,萬家燈火,都清楚地收到眼簾。在這裏宜於讀書深思。可以稍微超脫一點想,卻不容易脫離現實,過於想入非非。這環境可以玩味征服自然,也教人理解自然,適應自然,更便於欣賞或歌詠自然。」又:「我希望大肚山肚量大,包羅豐富,也希望它有尺度,有法度,亭臺樓閣,飛潛動植,都能夠從容中度。人莊嚴了山,山也化育了人。說到我個人呢,並不曾辛苦鍊丹,等著白晝飛昇;也不冥想八寶樓臺,會彈指莊嚴。我只想體驗一下,手腦並用,抱甕灌園,和徵文考獻有一脈相通。」梁先生居住東海校園前後16年期間,教學之餘,全力投入學術研究,出版有《文史叢論》、《國語與國文》、《文學十家傳》、《中國文學史研究》、《大度山雜話》、《作家與作品》、《南海隨筆》、《現代日本漢學研究概觀》8本專書,另外在學報、報紙、雜誌上發表有170多篇論文,其中有不少是退休後整理發表的。這批學術著作種類豐富,體大思精,創見甚豐,數量尤其龐大可觀,充分體現了梁先生到校之初決心從事著述的理想,由此可以看出他孜孜不倦、堅毅果敢的治學精神。

東海大學是美國基督教聯合董事會在臺灣創辦的小型大學。創校之初的理想,不僅是承續過去中國大陸13所教會大學的優良傳統,還要建立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新學府,以便對臺灣的高等教育有所貢獻。創校之初,為便於讓全校師生相處無間地切磋學問,使全校凝聚成為一個大家庭式的具有高度水準的學術研究園地,因而規定教師必須專任,教師和學生都由學校配給宿舍,一律居住校園裡面。後來為了讓教師能夠專心一意奉獻學校,還特別興建了一批退休宿舍,以便安排屆齡退休的教師畢生駐校,繼續共同參與創建東海學術特質的教育大業。上述這種臺灣罕有的優惠專任教師的制度,是梁先生屆齡退休後,得以配借退休宿舍,繼續留住校園的背景。

〈純石山小詠〉是梁先生遷居退休宿舍後,經營庭園之餘,隨興書寫懷抱的作品。筆者所擁有為梁先生親筆書寫寄送友人的手稿影印本[4]。這七首五絕組詩,內容清新豐富,語言曉暢自然,充分表現了作者屆齡退休後,繼續留住東海校園,實踐一手「抱甕灌園」,一手「徵文考獻」的人生理想的欣喜之情,以及悠然自得的山居樂趣。特別是科學地觀察大肚山台地地層結構及土壤特質,把眾人輕忽且又最不起眼的礫石,描寫得形象鮮活細膩,饒有奇趣。整組詩充滿創造性思維,境界不凡,藝術成就很高。

梁先生親手堆疊的純石小山,巍然獨立,走在路邊就可以明顯看到。它是東海校園首件以在地礫石作為庭園造景素材的景觀。這組古詩也是東海校園文學中首見歌詠礫石的作品。可惜的是梁先生離開校園後,接續居住的人把這座石山剷平掩埋,如今現場已是雜草叢生,恍如春夢一場,了無痕跡可尋了。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退休

[1]以上參考:(1)方祖燊〈國語日報創辦人之一:文學家梁容若教授〉,《國語日報》「書和人」第872、873期,1999年3月27日、4月10日。(2)王天昌〈梁容若先生的學術生涯〉,收入東海大學中文系編《緬懷與傳承--東海中文系五十年學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2月。(3)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4)陳正茂〈梁容若小傳〉,www.history.com.tw/pe/11/11100902.htm。又梁先生著作詳目參見吳福助主編、謝鶯興執行編輯《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早期師長著作目錄彙編》,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

[2]見《東海文學》創刊號,1960年6月。

[3]見《文星雜誌》第1卷5期。收入梁容若《坦白與說謊》,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53年12月初版,1983年6月新7版。

[4]梁老師遷居退休宿舍,曾請我幫忙整理他的藏書。這份手稿影本是他送給我的。

相关档案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