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清鮑廷博輯,清鮑志祖、鮑正言續輯
刊刻时间出版社
清乾隆至道光間長塘鮑氏補刊本
序跋作者
<御製詩>、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盧文弨<鮑氏知不足齋叢書序>、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朱文藻<知不足齋叢書序>、清乾隆丙申(四十一年,1776)單炤<知不足齋叢書序>、清乾隆丙申(四十一年,1776)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序>、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凡例>、<知不足齋叢書第一集目錄>、清乾隆甲午(三十九年,1774)高宗<題唐闕史>、唐甲辰(中和四年,884)參廖子<闕史序>、<御覽闕史卷上目錄>、<御覽闕史卷下目錄>、宋黃伯思<闕史跋>、明祝允明<闕史跋>、清咸豐乙卯(五年,1855)梦玉<闕史跋>(墨筆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盧文弨<新刻古文孝經孔氏傳序>、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吳騫<新雕古文孝經序>、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鄭辰<古文孝經序>、漢孔安國<古文孝經序>、日本享保十六年(1731,清雍正九年)太宰純<重刻古文孝經序>(末題「大清乾隆丙申(四十一年,1776)春正月上浣歙縣長塘鮑氏家塾重雕」)、清乾隆丙申(四十一年,1776)鮑廷博<古文孝經跋>、甲午(宋淳熙元年,1174) 寓山<寓簡序>、明隆慶辛未(五年,1571)姚咨<(寓簡)跋>、清乾隆乙未(四十年,1775)鮑廷博<(寓簡)跋>、宋淳熙己酉(十六年,1189)曾絳<兩漢刊誤補遺引>、<兩漢刊誤補遺目錄>、宋己未(宋慶元五年,1199) 林瀛<兩漢刊誤補遺跋>、清朱彝尊<兩漢刊誤補遺跋>、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盧文弨<兩漢刊誤補遺跋>、清乾隆丙申(四十一年,1776)鮑廷博<兩漢刊誤補遺跋>、宋葛洪<涉史隨筆序>、<涉史隨筆目錄>、清雍正乙巳(三年,1725)厲鶚<客杭日記序>、清乾隆壬辰(三十七年,1772)鮑廷博<客杭日記刻成小詩代跋>、屠維赤奮若(己丑,清順治六年,1649)蔣清<韻石齋筆談序>、<韻石齋筆談目錄>、清汪琬<七頌堂識小錄序>、清庚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 劉凡<七頌堂識小錄跋>、<知不足齋叢書第二集目錄>、宋乾道八年(1172)謝諤<公是弟子記跋>、宋乾道壬辰(八年,1172)江溥<公是弟子記跋>、宋淳熙元年(1174)玉牒不黯<公是弟子記跋>、清乾隆乙未(四十年,1775)鮑廷博<公是弟子記跋>、宋淳熙丁酉(四年,1177)胡銓<經筵玉音問答跋>、宋淳熙丁酉(四年,1177)胡銓<經筵玉音問答又跋>、宋乾道四年(1168)陳俊卿<
版式行款
細黑口,左右雙欄,無魚尾。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一字。板框9.8×12.2公分。板心中間題各書書名、卷次(如「闕史卷○」)及葉碼,板心下方題「知不足齋叢書」。
各書各卷之首行上題各書書名(如「御題唐闕史」)、卷次(如「寓簡卷第○」),次行題作者名(如「寓山沈作喆明遠纂」。《張丘建纂經》則依序題「漢中郡守前司隸臣甄鸞注經」、「唐朝議大夫行太史令上輕車都尉臣李淳風等奉勅注釋」、「唐算學博士臣劉孝孫撰細草」),(《孝經》之三行題「日本信陽太宰純音」。《湛淵靜語》則題「海陵周東(左當加日)伯暘編」。《萬柳溪邊舊話》則題「門人張雨書諱」。《畫筌》則依序題「虞山王翬石谷」、「毘陸惲格正叔評」。《洞霄圖志》則依序題「本山隱士鄧牧牧心編」、「本山道士孟宗寶集虛集」。《勿菴歷算書目》則下題「孫瑴成玉汝校正」),卷末題各書書名、卷次(如「寓簡卷第○」。《測圓海錄》卷末題「元和李銳覆校」。《益古演段》各卷末題「元和李銳算核」,卷三末另有「錢塘厲鍔覆校」、「桐鄉馬以艮再校」《弧矢算術細草》卷末題「桐鄉後學馬以艮校字」。《中吳紀聞》卷一至卷三之末題「虞山毛晉挍刊 男扆再挍」)。
扉葉題「御覽知不足齋叢書」。各集之扉葉右題「第○集」,左題「長塘鮑氏開雕」,中間書名大字題「知不足齋叢書」。又,各書皆有扉葉,題各書之書名(《古文孝經》右題「漢孔安國傳」。《赤雅》右題「東海鄺湛若著」,左題「知不足齋挍刻」。《孫子算經》及《五曹算經》左題「仿宋雕本」。《顏氏家訓》左題「宋本開雕」)。
藏书印
「黃印兆槐」方型陰文硃印,「子遠」方型硃印,「蟫隱廬」方型硃印,「懺綺堂印」方型硃印、「施燕辰」方型硃印、「臣兆槐」方型硃印、「叔鬳讀過」方型陰文硃印、「兆」方型陰文硃印、「槐」方型硃印、「先勞無倦」長型硃印、「曾藏林香谷處」方型硃印、「黃子遠」方型硃印
索书号
E02.3/2714
分类
叢書部雜叢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