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規範】

著作權聲明

1. 本網站所刊載之文字、圖像、版面設計等內容,其著作權均為東海大學所有,或已獲得著作權人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人授權使用,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其他智慧財產權法律之保護。
2. 本網站內容僅授權使用於個人、學術及非商業目的之用途,請妥善合理使用。
3. 如需使用本網站內容,請註明本網站名稱「東海大學圖書館特藏資料典藏系統」及網址(http://SC.lib.thu.edu.tw)。不得任意竄改或以歪曲、割裂等方式改變原作品。

調閱服務

1. 本網站未提供藏品影像者,如需調閱原件,煩請填寫「東海大學圖書館特藏資料調閱申請單」。
2. 調閱服務時間:每週一至週五08:00~11:30;13:30~16:30行政辦公服務時間,寒暑假、特殊節日等假日例外。

東海特藏
虛擬校史館 / 東海特藏 / 教師著作
吳福助老師著作目錄 2017-08-24

「虛擬校史館」開闢「教師著作」暨「校友著作」區卷頭語

2013年11月2日,第5屆校友畢業(1963)的50週年,計有21位參加「第二次同學會」返校行程中,「參觀圖書館」是其中一個活動。2014年5月11日,第6屆校友畢業(1964)的50週年,預計有62位返校參觀,「圖書館」亦是列入其中行程。

本著「大學生涯」是每位過來人的青春經驗,希望能藉由「牽動著你我共同回憶的線」的想法,先後兩次的進行第5屆暨第6屆校友大學時期的資料蒐集,希望能勾起校友們的「共同回憶」,感受到圖書館對返校校友們的歡迎以及用心,並藉以保留各位校友的部份資料,作為校史文獻的一部份,提供需要者使用。

蒐集過程,發現幾位任教本校,現已退休的老師們資料,雖已彙編成檔案並列印送予返校參觀的校友,惜當時未曾考慮上傳到「虛擬校史館」,方便校友線上瀏覽,僅將<東海第5屆校友畢業50年返校參觀圖書館活動紀實>的報告上傳而已。

現正進行第6屆校友返校者相關資料,同樣地發現上述的資料,認為將現有蒐集到的老師或校友們的著作目錄,彙編後(先處理資料較多者)逐一上傳,或節省未來編撰校史花費的時間,亦可提供研究者部份的基本資料。因此在「虛擬校史館」再開闢「教師著作」、「校友著作」區,將蒐集的資料逐一上傳。

吳福助先生著作目錄

流通組  謝鶯興編

吳福助先生,1942年7月1日出生於南投縣竹山鎮。1960年9月進東海大學中文系就讀,1964年6月畢業,旋即入伍擔任預備軍官陸軍政戰少尉。1965年9月就讀中國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1967年7月取得碩士學位,即受聘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擔任講師,並兼註冊組主任。1970年8月應邀回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除了教授大一國文外,並繼梁容若與楊承祖兩位先生之後,於1972年講授「國學導讀」;1975年首開「漢書」課程。

先生早期著力於古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先後講授過「史記傳記文學」、「楚辭與楚文化」、「歷代文選及習作」、「史記」、「楚辭」等課程。在前後七年講授《漢書》的期間,陸續將教學所得撰寫成文:<漢書與史記之關係初探>[1]、<史漢體例比較>[2]、<史記十二本紀十表解題>[3]、<史漢文學比較>[4]、<史漢李廣傳勘異>[5]、<漢書霍光傳筆法豹窺>[6]、<史漢項羽紀傳勘異拾遺>[7]、<論「史才」>[8]、<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上->[9]、<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下-(附漢書所錄西漢文章選目)>[10],並出版《史漢關係》[11]、《史記解題》[12]、《秦始皇刻石考》[13]、《楚辭註繹》[14]等書,足見先生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心意。

1980年間,先生進而關心秦簡的課題,先後發表:<睡虎地秦簡「語書」論究>[15]、<秦簡「語書」校釋>[16]、<嬴秦牛耕新證>[17]、<秦簡「語書」論考>[18]、<新版「睡虎地秦簡」擬議>[19]、<「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註)評介>[20]、<「有關雲夢秦簡的資料和著述目錄」補續>[21]、<秦簡「為史之道」宦學識字教材論考>[22]、<秦律文獻提要>[23]、<睡虎地秦簡文獻類目>[24]、<秦律「重刑主義」下的彈性法規探討>[25]等,並結集出版《睡虎地秦簡論考》[26]一書。

先生於1975年升等為副教授,1982年升等為教授。1991年8月至1994年7月,兼中文系主任,並肩負夜間部中文系的籌設事宜,1992年8月夜間部中文系成立,兼夜中文系主任。

先生兼系主任期間,先後舉辦數場大型研討會與展示會,是東海中文系走入社會的開端。1992年5月2日至3日,與古典文學研究會在茂榜廳合辦「古典文學研討會--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1993年1月8日在茂榜廳舉辦「中文系第一次教師學術研討會」。1993年5月3日至7日在學生活動中心舉辦「中國當代藏書票特展」。1994年4月24日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台灣省分會在茂榜廳合辦「第一屆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1994年5月28日至29日在茂榜廳舉辦「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台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其中「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一場,為臺灣地區大學文學系首次創辦「臺灣文學」領域的學術會議。

由於舉辦「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等研討會的因素,先生於近十餘年來的研究方向,由中國古典文獻的整理,轉向關心臺灣本土文學的發展與研究,除了在中文系所講授「臺灣文學文獻學」、「臺灣鄉土文化與文學」等課程外,並繼續主持策畫該系所舉辦「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灣自然生態文學」、「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學術會議,又陸續發表臺灣文學相關研究論文:<臺灣漢語傳統文學作品簡目>[27]、<臺灣漢語傳統文學相關的目錄書>[28]、<連橫「臺灣通史」的著述旨趣>[29]、<臺灣高山紀行文學的經典巨作--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的高山自然生態描寫>[30]、<臺灣漢人民俗風情畫--賴惠川《悶紅墨屑》「竹枝詞」選析」>[31]、<臺灣傳統童蒙教育中的「對偶」教材>[32]、<陳玉衡抄集《婚書帖式》「婚書」考釋>[33]、〈鄭坤五「華胥國遊記」考釋〉[34]等。又主編《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35]、《王少濤全集》[36]、《全臺賦》[37]、《全臺文》[38]、《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39],並參與《全臺詩》編校計畫,擔任研究員。另主持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計畫:「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續編」、「清代纂修臺灣方志徵引詩文研究」、「戰後五十年臺灣漢語傳統文學研究述評」、「臺灣『割讓』、『光復』文學文獻彙編及比較研究」。並指導劉麗卿[40]、王惠鈴[41]、張清萱[42]、楊永智[43]、李陸梅[44]、王嘉弘[45]、劉芳如[46]、謝妤姍[47]、高麗靜[48]、蕭玉貞[49]、向麗頻[50]、洪惠鈴[51]、謝佳珣[52]、周美雲[53]等人,將其古典文獻研究所建立的深厚功力,投注於臺灣古典文學的研究,為近年來臺灣文學研究注入一大助力,誠如施懿琳<臺灣古典文學的蒐集、整理與研究>所云:

東海大學中文系在這幾年來對臺灣古典文學所投注的精神與心力,著實不容忽視。1998年該系舉辦了「臺灣文學與文獻研討會」,2000年4月舉辦了「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研討會」,2002年4月舉辦了「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研討會」,邀請的對象除了中文系出身的學者外,還包括歷史系、文獻會,以及部分民間學者,顯示了全力整合不同領域的研究力量的用心。會議結束後,該系並與文津出版社合作,出版論文集,使得學術會議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此外,該校中文系教授吳福助以其原有的版本目錄學的專長,投注到台灣古典文學的研究上。1999年1月出版的《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文津),共收錄了臺灣古典文學相關著作:總集313家、107種,別集558家762種,每本書籍皆分列「著錄」、「版本」兩項,詳舉清代迄今公私纂修方志藝文篇等著錄經過,以及各書傳鈔刊印先後情況。書末並附有「人名索引」及「書名索引」,以供讀者檢索,對臺灣古典文學的研究者而言,是一本非常實用而便利的工具書。目前《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續編》亦已完成即將付梓,對學界的貢獻必可預期。[54]

先生教學工作,最重視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長年來一直主動積極指導研究生研讀重要學術新著,寫作「書評」,以便開拓視野,養成追求新知的基礎實力。並進一步指導專題研究,學習寫作合乎學術規範的論文。經先生反覆批改推薦發表的作品,發表於《中國文化月刊》、《東方人文學誌》、《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等,迄今已有百餘篇[55]。先生認為「師生是慧命相續」,協助青年學生尋找安身立命的學術天地,是最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為此先生無怨無悔地長年勤奮工作,樂此不疲。

2008年7月,先生服務東海大學中文系滿38年,屆齡延退一年後申請退休。退休後將繼續從事學術研究,整理出版近年有關臺灣傳統文學的研究成果。

壹、專書

一、獨撰

1.《史漢關係》,臺中:曾文出版社,1975年4月;《文史哲學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新一版。

2.《史記解題》(附〈史漢文學比較〉),《掌故叢書》,台北:河洛圖書公司,1979年4月臺初版;《文史叢書》,臺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1985年、1995年再版,2012年9月增訂再版。

3.《史漢文學論叢》,臺北:簡牘學社,1982年2月。

4.《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附<漢書所錄西漢文章選目>),《文史哲大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9月。

5.《睡虎地秦簡論考》,《文史哲大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6.《秦始皇刻石考》,《文史哲學集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7.《竹山鎮志.文化志》,南投:竹山鎮公所,2001年9月,頁1495-1578頁。

8.《楚辭註繹》,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3月(上冊)、5月(下冊)。

9.《南投縣志‧文化志‧文獻篇》,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12月。

10.《醍醐集》,臺中:東海大學圖書館,2011年5月。

二、編輯

1.《國學導讀》,吳福助編,《牧童文史叢書》,臺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10月。

2.《現代文粹》,吳福助選輯,《文史叢書》,臺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初版、1985年再版、1987年再版。

3.《國學方法論文集》,吳福助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 月初版、1990年再版。

4.《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吳福助主編,《臺灣系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月。

5.《王少濤全集》,吳福助、楊永智主編,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12月。

6.《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早期師長著作目錄彙編》,吳福助主編,謝鶯興執行編輯,高于婷、張淑玲協助編輯,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發行,2005年。

7.《全臺文》,黃哲永、吳福助主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8月。

8.《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吳福助、林登煜主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年4月。

9.《民國小說叢刊》,吳福助、林保淳主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10年4月。

10.《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新編》,吳福助、黃震南主編,許惠玟審訂,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臺文館叢刊26,2013年12月。

三、執行編輯

1.《第五屆中韓學者會議論文集:韓國之中文教學》,吳福助編,臺中:中韓文化基金會、東海大學同印行,1983年。

2.《夔鳳文學獎作品集》第1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吳福助等編輯,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1992年10月。

3.《藏書票藝術》,吳福助主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5月。

4.《夔鳳文學獎作品集》第2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吳福助等編輯,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1993年6月。

5.《中華文化學報》,吳福助主編,臺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臺灣省分會,1994年。

6.《夔鳳文學獎作品集》第3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吳福助等編輯,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94年6月。

7.《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吳福助、楊永智執行編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

8.《傳統文學的現代詮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吳福助執行編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4月。

9.《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吳福助執行編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月。

10.《大度山上:東海文選》,吳福助、陳瑞洲、黃文興、謝鶯興等編,臺中:東海大學,2000年。

11.《臺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吳福助執行編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月。

12.《明清時期的台灣傳統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吳福助執行編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0月。

13.《鄭坤五全集及其評論》,林翠鳳主編,吳福助等編輯,大樹文史協會,2004年8月。

14.《鄭坤五研究》(第一輯),林翠鳳主編,吳福助等編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11月。

15.《東海中文學報》,吳福助主編,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第13期,2001年;第15-17期,2003-2005年。

16.《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吳福助主編,臺中:東海大學文學院,第36卷,1995年;第38-39卷,1997-1998年;第41-45卷,2000-2004年;第47-49卷,2006-2008年。

四、錄音帶

1.《臺灣文學文獻相關的目錄書》(卡帶),吳福助主講,《臺灣文學研習班》,1998年12月8日於省立臺中圖書館授課錄音。

2.《臺灣漢人民俗風情畫:賴惠川「悶紅墨屑」(竹枝詞)論析》(卡帶),吳福助主講,《臺灣歷史與文學研習班》,2000年12月14日於國立臺中圖書館臺灣歷史與文學研習班演講錄音。

五、國科會計畫

1.〈嬴秦法律的特質探析〉(縮影資料),吳福助主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勵代表作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年。

2.<「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續編>,吳福助主持,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1999年8月1日至2000年7月31日。

3.<清代纂修臺灣方志徵引詩文研究>,吳福助主持,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2000年8月1日至2001年7月31日。

4.<戰後五十年臺灣漢語傳統文學研究述評>,吳福助主持,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2003年8月1日至2004年7月31日。

5.<臺灣「割讓」、「光復」文學文獻比較研究>[56],吳福助主持,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2004年8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

六、國家臺灣文學館計畫

1.<《全臺詩》編纂>,施懿琳主持,吳福助研究員,國家台灣文學館,2001年8月1日起。《全臺詩》第1至30冊,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2月─2013年12月初版。

2.<《全臺賦》編纂>,許俊雅主持,吳福助協同主持,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7月至2005年12月。《全臺賦》,許俊雅、吳福助主編,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2月初版。

七、學位論文

1.《同光詩的真精神》(附<光宣詩壇點將錄略註>),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學士論文,孫克寬指導,1964年。

2.《白石道人詩集校注》,臺北: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漁叔指導,1967年。

貳、論文

1.<姜夔傳註>,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東苑》,第2期,1969年4月,頁7-14。

2.<東坡詞集評>,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東苑》,第3期,1969年7月,頁11-18。

3.<柯山詞校注>,《慶祝瑞安林景伊六秩誕辰論文集》,1969年12月,頁2391-2402。

4.<姜白石詞選注>(上),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東苑》,第4期,1969年10月,頁1-6。

5.<姜白石詞選注>(下),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東苑》,第5期,1969年12月,頁1-6。

6.<白石道人詩集校注>(一),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東苑》,第6期,1970年3月,頁1-9。

7.<白石道人詩集校注>(二),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東苑》,第7期,1970年7月,頁1-8。

8.<漢書與史記之關係初探>,《東海學報》,第16卷,1975年6月,頁81-94。

9.<《中文工具書指引》讀後>,《書和人》,第294期,1976年8月21日,頁8。

10.<史漢體例比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8期,1978年8月,頁28-34。

11.<史記十二本紀十表解題>,《東海學報》,第20卷,1979年6月,頁103-120。

12.<史漢文學比較>,《東海中文學報》,第1期,1979年11月,頁39-52。

13.<史漢李廣傳勘異>,《簡牘學報》,第8期,1979年11月,頁145-159。

14.<漢書霍光傳筆法豹窺>,《中國文化月刊》,第10期,1980年8月,頁100-118。

15.<史漢項羽紀傳勘異拾遺>,《東海中文學報》,第2期,1981年4月,頁119-131。

16.<記東海大學圖書館鎮庫之寶--宋本陶叔獻《西漢文類》>,《書和人》,第415期,1981年5月,頁1-8。

17.<睡虎地秦簡「語書」論究>,《簡牘學報》,第10期,1981年7月,頁19-55。

18.<論「史才」>,《國魂》,第432期,1981年11月,頁86-87。

19.<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上),《東海中文學報》,第3期,1982年6月,頁65-89。

20.<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下) (附<漢書所錄西漢文章選目>),《東海中文學報》,第4期,1983年6月,頁15-38。

21.<《左傳論評選析新編》(洪順隆)評介>,《書和人》,第472期,1983年7月23日,頁2。又見《文藝復興》,第147期,1983年11月,頁52-53。

22.<秦簡「語書」校釋>,《東海中文學報》,第5期,1985年6月,頁27-40。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23.<秦始皇刻石考>,《東海中文學報》,第6期,1986年4月,頁25-71。

24.<嬴秦牛耕新證>,《簡牘學報》,第12期,1986年9月,頁117-140。(獲國科會獎助,0103-H-77A-A-141)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25.<秦簡「語書」論考>,《東海中文學報》,第7期,1987年7月,頁33-70。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26.<新版《睡虎地秦簡》擬議>,《東海中文學報》,第8期,1988年7月,頁67-85。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27.<《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註)評介>,《書和人》,第598期,1988年7月2日,頁3-4。文摘見《中華國學》,創刊號,香港國學研習社,1989年6月。

28.<「研究報告」寫作要則>,《國文天地》,第4卷第7期(總43期),1988年12月,頁78-81。又見《圖書館利用教育資料彙編》,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羅東高中,頁241-247。

29.<《秦都咸陽》(王學理著)評介>,《國文天地》,第4卷第9期(總45期)1989年2月,頁58-60。

30.<鄭雪玫著《兒童圖書館理論/ 實務》評介>,《書和人》,第632期,1989年10月21日,頁2。

31.<「戰國秦漢史論文索引」(張傳璽等編) 評介>,《國文天地》第39期,1988年8月1日,頁90-91。又載《中國文化月刊》,第122期,1989年12月,頁106-110。

32.<秦簡「為吏之道」法儒道家思想交融現象剖析>,《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文學院,1989年12月,頁163-184。

33.<「有關雲夢秦簡的資料和著述目錄」補續>,《中國文化月刊》,第124期,1990年2月,頁108-120。

34.<秦簡「為史之道」宦學識字教材論考>,《簡牘學報》,第13期,1990年3月,頁1-24。(獲國科會獎助,0103-H-80A-A-144) 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35.<秦律文獻提要>,《東海中文學報》,第9期,1990年7月,頁97-115。

36.<《楚辭》「漁父」、「卜居」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39期,1991年5月,頁80-84。

37.<賈誼「弔屈原賦」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42期,1991年8月,頁54-56。

38.<「楚辭.九章.橘頌」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43期,1991年9月,頁67-69。

39.<學術資料積累的利器--卡片>,《東海大學夜間部學生自治會會刊》創刊號,第3版,1990年6月19日。又載《東海大學校刊》,第253期,1991年9月26日。又載《國文天地》第84期,1992年5月1日,頁58-59。

40.<「省垣慶祝建國八十年新詩朗誦大會」後記>,《東海大學校刊》,第260期,1991年12月24日。

41.<「東海報」的誕生>,《東海報》創刊號,東海大學中文系,1992年1月16日。

42.<重現敦煌石窟飛天藝術的芭蕾舞劇--《絲路花雨》評介>,《中國文化月刊》,第148期,1992年2月,頁103-105。

43.<秦漢思想史要籍評介--秦代思想論著目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卷第1期(總5期),1992年3月,頁98-104。

44.<睡虎地秦簡十四年研究述評>,《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92年6月,頁119-221。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45.<沈征郎《實用新聞編採寫作》序>,《實用新聞編採寫作》,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8月,頁12-14。

46.<從「史記札記」看徐復觀先生的治學方法>,《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1992年12月,頁327-424。(獲國科會獎助,0103-H-81B-a-133)

47.<本校圖書館珍藏徐復觀先生手稿>,《東海大學校刊》,第276期,1992年11月1日。

48.<「楚辭‧招隱士」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58期,1992年12月,頁72-74。

49.<嬴秦法律的特質及其演變>,《東海大學校刊》,第281期,1993年1月11日。

50.<「楚辭•九歌•東君」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61期,1993年3月,頁89-93。

51.<開創臺灣藏書票的璀璨前程--「一九九三年臺灣地區藏書票巡迴特展」前言>,《東海大學校刊》,第286期,1993年4月28日。

52.<秦奔虎逐雁瓦當>,《東海大學校刊》,第287期,1993年5月12日。

53.<「楚辭.九歌‧國殤」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67期,1993年9月,頁101-104。

54.<「楚辭.九歌」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71期,1994年1月,頁85-91。

55.<「楚辭.九辯」解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72期,1994年2月,頁110-116。

56.<嬴秦法律的特質探析>,《第二屆先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994年,頁231-268。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57.<睡虎地秦簡文獻類目>,《中華文化學報》,第1期,1994年6月,頁225-281。

58.<關於「書評」>,《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1期,1996年1月,頁213。

59.<秦始皇帝研究集大成的新著--張文立《秦始皇帝評傳》評介>,《東海學報》,第37卷(文學院),1996年7月,頁257-265。又見張文立《秦始皇評傳》,臺北市:里仁書局,2000年11月,頁1-16。

60.<《花開見蓮心》序>,張榮攀、翁培玲《花開見蓮心》,臺北市:慈濟文化志業中心慈濟道侶檀施會,1996年12月,頁1-2。

61.<文學詮釋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傳統文學的現代詮釋」學術研討會論文,1997年5月。收入《傳統文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4月,頁1-20。

62.<《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序>,《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頁1-3。

63.<一本中文人理想的學術論文規範--林慶彰《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評介>,《東海學報》,第38卷(文學院),1997年7月,頁185-190。

64.<臺灣漢語傳統文學作品簡目>,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年5月。

65.<連橫《臺灣通史》的著述旨趣>,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1998年8月,昆明,雲南大學。《中國文化月刊》,第236期,1999年11月,頁1-23。收入汪毅夫主編《連橫研究論文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頁27-46。

66.<臺灣傳統文學相關的目錄書>,國立臺中圖書館,《台灣文學研習專輯》,1999年8月,頁331-351。

67.<《慈濟語彙》辭典的誕生>,張榮攀《慈濟語彙》,臺北市:慈濟文化志業中心慈濟道侶檀施會,1999年8月,頁1-3。

68.<秦律「重刑主義」下的彈性法規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第一屆簡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年12月。《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2001年7月,頁1-17。又見《簡帛研究彙刊第一輯.第一屆簡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5月,頁711-730。

69.<《大度山上》序>,《大度山上》,1999年12月,臺中:手繪本,頁1-3。

70.<《臺灣詩人賴惠川及其《悶紅墨屑》序>,《臺灣詩人賴惠川及其「悶紅墨屑」》,王惠鈴,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頁1-2。

71.<臺灣高山紀行文學的經典巨作--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的高山自然生態描寫>,臺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2001年3月。收入《臺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月,頁55-93。

72.<臺灣漢人民俗風情畫--賴惠川《悶紅墨屑》「竹枝詞」選析>,《臺灣歷史與文學研習專輯》,2001年7月。《臺灣歷史與文學》,國立台中圖書館,2001年10月,頁161-181。收入許俊雅主編《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11月,頁293-325。

73.<臺灣傳統童蒙教育中的「對偶」教材>,臺灣鄉土教育研討會論文,臺中市國語文研究會,2001年9月。《中國文化月刊》,第273期,2003年9月,頁1-35。

74.<陳玉衡抄集《婚書帖式》「婚書」考釋>,《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3月,頁9-81。

75.<《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序>,《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劉麗卿,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4月,頁1。

76.<「以詩明史,以史證詩」的釋詩範作--[楊欽年]《詩說噶瑪蘭》評介>,《社教資料雜誌》,國立臺中圖書館,第298期,2002年7月,頁4-8。

77.<竹山鎮社寮民間文學採錄示例>、<跋>,《竹山鎮民間文學採錄—鄉村傳說老故事集》,竹山鎮公所、社寮文教基金會,2002年8月,頁84-91。

78.<對聯藝術之美>,《明道文藝》,第323期,2003年2月,頁116-128。

79.<「書評」寫作箴言--葛昆元《怎樣寫書評》讀記>,《明道文藝》,第324期,2003年3月,頁65-71。

80.<大學通識教育文學課程芻議>,《中國文化月刊》,第276期,2003年12月,頁103-110。

81.<中興湖文學獎「作品評論」總評>,《中興大學第21屆中興湖文學獎》,臺中:國立中興大學,2004年2月,頁253。

82.<書評學的奠基之作--孟昭晉《書評概論》評介>,《佛教圖書館館訊》,第37期,2004年3月,頁37-39。

83.<馬先醒與臺灣地區的簡牘學>,第二屆簡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2002年5月。《簡帛研究彙刊第2輯.第2屆簡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5月,頁39-98。

84.<鄭坤五作品中的女子教育理念>,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研討會論文,東海大學中文系,2003年11月。《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頁62-99。

85.<詩情畫意交融的藝術趣味--《王少濤全集》序>,《中國文化月刊》,第286期,2004年10月,頁75-87。

86.<《楚辭‧九歌‧東君》太陽神祭儀考釋>,《中國文化月刊》,第293期,2005年5月,頁1-33。

87.<村史寫作箴言>,《明道文藝》第356期,2005年11月,頁127-135。

88.<「楚辭學」入門論著舉要>,《中國文化月刊》第304期,2006年4月,頁1-33,頁70-79。

89.<村史寫作參考文獻舉要>,《中國文化月刊》第309期,2006年9 月,頁98-108。

90.<臺灣文獻學奠基新著--楊永智《明清時期臺南出版史》序〉,《中國文化月刊》第319期,2007年7月,頁122-127。

91.<清代臺灣賦學首部系統論著--王嘉弘《清代臺灣賦的發展》序>,《中國文化月刊》第321期,2007年9月,頁102-104。

92.<〈聽榜〉集評>,《中國文化月刊》第321期,2007年9月,頁105-125。

93.<鄭坤五〈華胥國遊記〉考釋>,《中國文化月刊》第323期,2007年11月,頁83-101。

94.<《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序>,《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吳福助、林登煜主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年4月。

95.<臺灣瀛社詩學會第一次徵文評審報告>,林正三、翁正雄編,《瀛社風義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0月,頁254-256。

96.<黃宏介《雙花豔吟草》序>,《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86期,2008年11月15日,頁53-55。

97. <《唐詩對》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90期,2009年3月15日,頁51-67。(與黃哲永、林翠鳳合作)

98. <〈駐色酒賦〉考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92期,2009年5月15日,頁64-72。(與吳蘊宇合作)

99. <蔡培楚〈易妻記〉考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93期,2009年6月15日,頁48-53。(與邱清麗合作)

100. <《玉堂對類》點校>,《中國語文學刊》2-4期,2009年11月-2011年11月。(與黃哲永合作)

101. <實錄直書的自傳範作--郭朝成《傳道行程》評析>,東海大學中文系,《臺灣古典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12月19日,頁95-123。

102. <郭朝成<林學恭傳記>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00期,2010年1月15日,頁62-77。(與吳佳怡合作)

103. <《民國小說叢刊》編者序>,《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04期,2010年5月15日,頁74-78。

104. <謝四海<輕品淺論余垂宗--田園其人田園其詩>讀後>,《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05期,2010年6月15日,頁92-93。

105.<《羅狀元對彙》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11-114期,2011年12月15日-3月15日。(與黃哲永合作)

106. <醍醐集>,《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12-117期,2011年1月15日-6月15日。

107.<《追悼胡圭蓮詩》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15期,2011年4月15日,頁73-99。(與黃哲永合作)

108.<《新撰對類》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18期,2011年7月15日,頁39-55。(與黃哲永合作)

109. 〈張達修<竹山拜林圯公墓>考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19期,2011年8月15日,頁52-60。(與黃哲永合作)

110. 〈許正宗《時代光影中的老街行腳--許松章傳》序〉,《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20期,2011年9月15日,頁77-78。

111. 〈程玉凰《洪棄生的旅遊文學--《八州遊記》研究》序〉,《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20期,2011年9月15日,頁79-81。

112. 〈「別集」編纂原則擬議〉,《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21期,2011年10月15日,頁68-69。

113. 〈萬言自傳的寫作經驗〉,《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23期,2011年12月15日,頁76-84。

114. 〈前二二八時期的臺灣歷史見證--鄭坤五《九曲堂時文集》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24-131期,2011年1月15日--8月15日。(林翠鳳點校,吳福助覆校)

115. 〈駱子珊《瀕江庵吟集》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34期,2012年11月15日,頁74-105。(林正三、吳福助、王雅儀點校)

116. 〈話說東海傳統--耶誕夜報佳音〉,《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34期,2012年11月15日,頁47-49。

117. 〈游明國自傳《美麗人生》讀後〉,《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35期,2012年12月15日,頁75-81。

118.〈〈聽榜〉集評〉,《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37期,2013年2月15日,頁63-67。

119. 〈屈原文化特色讀本《湘風楚韻》讀記〉,《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42期,2013年7月15日,頁62-67。

120. 〈杭州西湖深度旅遊津梁--邱鎮京《西湖文史雜記》讀記〉,《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45期,2013年10月15日,頁97-100。

121. 〈雲南民俗旅遊寶鑑--張宇丹主編《雲南十八怪尋踪》讀記〉,《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48期,2014年1月15日,頁81-87。

 

 

 

[1]《東海學報》,第16卷,1975年6月,頁81-94。

[2]《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8期,1978年8月,頁28-34。

[3]《東海學報》,第20卷,1979年6月,頁103-120。

[4]《東海中文學報》,第1期,1979年11月,頁39-52。

[5]《簡牘學報》,第8期,1979年11月,頁145-159。

[6]《中國文化月刊》,第10期,1980年8月,頁100-118。

[7]《東海中文學報》,第2期,1981年4月,頁119-131。

[8]《國魂》,第432期,1981年11月,頁86-87。

[9]《東海中文學報》,第3期,1982年6月,頁65-89。

[10]《東海中文學報》,第4期,1983年6月,頁15-38。

[11]臺中市:曾文出版社,1975年4月。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2月。

[12]臺北市:河洛出版社,1979年。臺北市:國家出版社,1982年、1985年、1995年再版,2012年9月增訂再版。

[13]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14]臺北市:里仁書局,2007年5月。書評見:1.張玉金、王琨<普及與提高兼顧,繼承與創新並重----吳福助《楚辭註繹》評介>。2.方銘<楚辭研究中的明珠--吳福助《楚辭註繹》評介>。3.張顯成<雅俗共賞的楚辭學佳作----《楚辭註繹》評介>。並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9卷,2008年7月。

[15]《簡牘學報》,第10期,1981年7月,頁19-55。

[16]《東海中文學報》,第5期,1985年6月,頁27-40。

[17]《簡牘學報》,第12期,1986年9月,頁117-140。

[18]《東海中文學報》,第7期,1987年7月,頁33-70。

[19]《東海中文學報》,第8期,1988年7月,頁67-85。

[20]《書和人》,第598期,1988年7月2日,頁3-4。

[21]《中國文化月刊》,第124期,1990年2月,頁108-120。

[22]《簡牘學報》,第13期,1990年3月,頁1-24。

[23]《東海中文學報》,第9期,1990年7月,頁97-115。

[24]《中華文化學報》,第1期,1994年6月,頁225-281。

[25]《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1999年12月。《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2001年7月,頁1-17。

[26]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書評見:1.陳文豪<《睡虎地秦簡論考》評介>,《東海學報--文學院》,第38卷,1996年7月,頁267。2.高敏<為學有如積薪,後來者居上--評吳福助《睡虎地秦簡論考》>,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初探》,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4月,頁311-315。

[27]《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第四次會議》,1998年。

[28]《台灣文學研習專輯》,1999年8月,頁333-351。

[29]《中國文化月刊》,第236期,1999年11月,頁1-23。

[30]《台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2001年3月。

[31]《台灣歷史與文學研習專輯》,2001年7月。《台灣歷史與文學》(國立台中圖書館),2001年10月,頁161-181。

[32]《台灣鄉土教育研討會論文》,台中市國語文學會,2001年9月。《中國文化月刊》,第273期,2003年9月,頁1-35。

[33]《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頁9-81。

[34]《中國文化月刊》,第323期,2007年11月。

[35]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36]吳福助、楊永智主編,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12月。

[37]許俊雅、吳福助主編,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12月。書評:1.張顯成<《全臺賦》評介>、2.張玉金、蔣曉薇<臺灣賦文的集大成之作--評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3.詹杭倫<臺灣賦論略--評《全臺賦》>,並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8卷,2007年7月。

[38]黃哲永、吳福助主編,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

[39]吳福助、林登煜主編,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年4月。

[40]中興中研所88年碩士,論文題目:「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2年4月。

[41]中興中研所88年碩士,論文題目:「賴惠川《悶紅墨屑》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易名「臺灣詩人賴惠川及其《悶紅墨屑》」。

[42]中興中研所89年碩士,論文題目:「連橫《臺灣通史.列傳》研究」。

[43]東海中研所90年碩士,論文題目:「明清臺南刻書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11月,易名《明清時期臺南出版史》。

[44]東海中研所90年碩士,論文題目:「鄭坤五《鯤島逸史》研究」。

[45]東海中研所93年碩士,論文題目:「清代臺灣賦的發展」。收入許俊雅主編《臺灣研究論著叢刊─傳統文學卷》,臺北市:新化圖書公司,2007年12月。

[46]東海中研所93年碩士,論文題目:「賴惠川《悶紅詠物詩》考釋」。

[47]中興中研所94年碩士,論文題目:「王少濤詩文中所呈現的藝術情趣」。

[48]中興中研所95年碩士,論文題目:「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研究」。

[49]中興中研所96年碩士,論文題目:「鄭坤五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4月。

[50]東海中研所95年博士,論文題目:「施士佶及其文學研究」。

[51]東海中研所95年碩士,論文題目:「蔡廷蘭研究」。

[52]東海中研所97年碩士,論文題目:「賴惠川《悶紅墨瀋》箋釋及文學研究」。

[53]東海中文所97年碩士,論文題目:「鄭坤五《九曲堂時文集》研究」。

[54]2002年9月修訂版,網路版。許俊雅亦云:「吳福助編纂的《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工具書,尤值得肯定。吾人不僅得以明瞭臺灣古典文學文獻數量之豐富,也建立臺灣古典文學可作為一門研究學問的自信,對日後研究者提供莫大的助益。」又:「東海大學所舉辦的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會議,充分顯示了臺灣古典文學已具備學術獨立討論的意義與價值,會議規劃的論文分別從目錄學、版本學、教育學、方志學、旅遊學、文學史、詩學、小說學、金石學等角度,復邀請各不同領域的學者參與,可說深具遠見,富有觀念上的啟發,提供臺灣古典文學研究者很好的借鑑。」見氏著《瀛海探珠--走向臺灣古典文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7年12月,頁198-199。

[55]例如:1.向麗頻<《三六九小報》「花叢小記」所呈現的藝旦風情>,《中國文化月刊》,第261期,2001年2月。2.高麗靜<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與李霖燦《玉龍大雪山》的比較>,《中國文化月刊》,第285期,2004年9月。3.羅苑瑜<鄭坤五「大樹庄勇士黃輕」的藝術特色>,《東方人文學誌》,第4卷第2期,2005年6月。4.張清萱<臺灣地區世界漢學評介論著目錄>,《中國書目季刊》,第32卷第3期,1998年12月。

[56]《臺灣割讓文學文獻彙編》(2004~2005年國科會研究成果)、《臺灣光復文學文獻彙編》(2005~2006年國科會研究成果)、《臺灣割讓、光復文學文獻研究》(2006~2007年國科會研究成果)

相關檔案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