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清江有誥撰
刊刻時間出版社
據清王國維藏清嘉慶十九年至道光十一年間(1813--1831)刊本石印本
序跋作者
清嘉慶十七年(1812)段玉裁<序>,清嘉慶十七年(1812)江有誥<寄段茂堂先生原書>,<王石臞先生來書>,清江有誥<復王石臞先生書>,<古韻廿一部總目>,<詩經韻讀凡例>,<古韻總論>,<江氏音學十書總目>、<詩經韻讀目錄>,<刻群經楚辭先秦韻讀凡例>,<群經韻讀目錄>,<楚辭韻讀目錄>,<先秦韻讀目錄>,<再寄王石臞先生書>,<石臞先生復書>,<祁門縣學錢老師來書>,<王伯申先生來書>,<入聲表凡例>,清咸豐二年(1852)葛其仁<江晉三先生傳>,民國元年(1912)王國維<跋>。
版式行款
1.《詩經韻讀》左右雙欄,單魚尾。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行二十字。板框16.3 ×12.2公分。
板心上方題「詩經韻讀」,魚尾下題「卷○」各卷卷名及葉碼。
<目錄>葉首之首行題「詩經韻讀目錄」「音學十書之一」,次行題「歙江有誥晉三學」。
各卷首行題「詩經韻讀卷○」,下鈐「王國維印」方型墨印。
扉葉上題「嘉慶甲戌(十九年,1814)春鐫」,右題「歙邑江有誥學」,中間書名大字題「詩經韻讀」。
2.《群經韻讀》:左右雙欄,單魚尾。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一字。板框16.3 ×12.2公分。
板心上方題「群經韻讀○○」,魚尾下題各經書名及葉碼。
<目錄>葉首之首行題「群經韻讀目錄」「音學十書之二」,次行題「歙江有誥晉三學」。
各卷首行題「○○韻讀」。
扉葉右題「歙江有誥晉三學」,左題「嘉慶丁丑(二十二年,1817)開雕」,中間書名大字題「群經韻讀」。
3.《楚辭韻讀》:左右雙欄,單魚尾。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一字。板框16.5 ×12.5公分。
板心上方題「楚辭韻讀」,魚尾下題各篇篇名及葉碼。
<目錄>葉首之首行題「楚辭韻讀目錄」「音學十書之三」,次行題「歙江有誥晉三學」。
卷首行題「楚辭韻讀附宋賦」。
扉葉右題「歙江有誥晉三學」,左題「嘉慶己卯(二十四年,1819)開雕」,中間書名大字題「楚辭韻讀」。
4.《先秦韻讀》:左右雙欄,單魚尾。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一字。板框16.5 ×12.5公分。
板心上方題「先秦韻讀」,魚尾下題各書書名及葉碼。
<目錄>葉首之首行題「先秦韻讀目錄」「音學十書之四」,次行題「歙江有誥晉三學」。
扉葉右題「歙江有誥晉三學」,左題「嘉慶庚辰(二十五年,1820)開雕」,中間書名大字題「先秦韻讀」。
5.《唐韻四聲正》:左右雙欄,單魚尾。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一字。板框16.2 ×12.5公分。
板心上方題「唐韻四聲正」,魚尾下題「○聲」及葉碼。
卷首題「唐韻四聲正」,下鈐「王國維印」方型墨印。
扉葉右題「歙江有誥晉三學」,左題「道光丁亥(七年,1827)開雕」,中間書名大字題「唐韻四聲正」。
6.《諧聲表》:左右雙欄,單魚尾。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一字。板框16.5 ×12.2公分。
板心上方題「諧聲表」,魚尾為葉碼。卷首題「廿一部諧聲表」,下鈐「王國維印」方型墨印。
扉葉右題「歙江有誥晉三學」,左題「道光辛卯(十一年,1831)開雕」,中間書名大字題「諧聲表」。
7.《入聲表》:左右雙欄,單魚尾。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一字。板框16.0 ×12.0公分。
板心上方題「入聲表」,魚尾為葉碼。
卷首題「入聲表凡例」,下鈐「王國維印」方型墨印。
扉葉右題「歙江有誥晉三學」,左題「道光辛卯(十一年,1831)開雕」,中間書名大字題「入聲表」。
8.《等韻叢說》:左右雙欄,單魚尾。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一字。板框16.0 ×12.0公分。
板心上方題「等韻叢說」,魚尾為葉碼。
卷首題「等韻叢說」。
扉葉右題「歙江有誥晉三學」,左題「道光辛卯(十一年,1831)開雕」,中間書名大字題「等韻叢說」。
藏書印
「東海大學」方型硃印、「方教授師鐸贈書」長條戳印。
索書號
E05.4/3140
分類
叢書部專著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