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中國哲學思想史的一個新方法:徐復觀先生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評介〉,劉述先,收錄於《中西哲學論文集》,臺灣學生,1987 年 7 月, 頁 73-94。
按,《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於 1963 年 4 月由台中東海大學初版,是篇發表於《民主評論》第 14 卷 16 期(1963 年 8 月),因而開篇即說:「徐復觀先生新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最近已出版。這是一部情文並茂篇幅長達四十萬字的偉構,的確是一部值得為讀者推介的好書。」認為「第二章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及「第三章以禮為中心的人文世紀之出現及宗教的人文化--春秋時代」是「徐先生對中國哲學思想史研究的特殊貢獻之一」。並說:「徐先生是採取了一種新穎的著書體例,他不採取單純的編年方法,而分析成為儒墨道的三系,然後再運用歷史發展的綫索分別把他們組成前後一貫的次第」。但未諱言的,從內容方面著眼,指出該書「比較弱的是關於易傳的一章」,「墨子是全書最弱的一環」;從結論的確定性方面衡量全書,「應該劃分成為義理的解釋與考據的兩個方面來考慮。」最後提出「一個小小建議,即,再版之日,最好把自序中談『錯誤累積的 一小段』,第一章涉及傅先生在學術界所佔權力性的地位的一小段, 以及附錄三的若干段,不妨全部刪去,似乎更為完美。」
〈中國人當認識中國文化:推介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張化民,《自立晚報》,1966 年 1 月 19 至 20 日,頁 4。
按,是篇發表於報紙,館藏已無此刊物,先著錄於此俟補。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徐復觀著)〉,楊玲,《現代學苑》,第 4 卷第 9 期,1967 年 9 月 10 日,頁 40-41。
按,是篇於介紹《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收錄篇章時隨章評論各章的缺失,「提醒作者,本書第二、三兩章,雖是開荒之作,也是本書一大特色,但這一部份有待補充和修正的地方正多」,認為「必須先把商周兩代的神話和宗教做一番整理」,「作者在寫這兩章時,實是先有 一種觀念上的構想,然後再把有利於這一構想的資料(限於典籍的), 用來證明這一構想,主觀成分太重,甚難取信於人。」
〈評徐復觀對先秦儒家思想的闡釋:以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為例〉,王越文,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報學叢》,2000 年。
按,是篇發表於新加坡,館藏未見該書,先著錄於此俟補。
〈儒家正統人性論的完成與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解讀徐復觀的《中國人性 論史•先秦篇》〉,劉金鵬,《重慶社會科學》,第 6 期,2005 年。
按,是篇從:「正統與歧出:先秦儒家人性論的派系劃分」,「『心的文化』 與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二個角度進行「解讀徐復觀的《中國人性 論史•先秦篇》」,提出「創見、詮釋與偏見:對此反省和批評」。認為其創見「主要表現在以憂患意識來解讀中國文化起源及其精神」; 其詮釋「主要現為:認為孔子已經具有性善和性與天道相貫通的思 想,以及孟子所言的性善實為心善。這些論斷都是頗為大膽的,可視之為徐氏的獨見,自然也是容易引起爭議的」;其偏見「主要表現 在他對於荀子和《易傳》的批評上,尤其是對《易傳》之形而上學思想的批評。」
〈孔子的人論:兼評徐復觀先生的孔孟研究〉,楊適,《北京大學學報(哲 學 社會科學版)》,第 3 期,1994 年 5 月。
按,是篇針對《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的第四章〈孔子在中國文化史 上之地位,及其性與天道的問題〉立論,特別是對「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問題的討論,提出他「對孔子人論思想」的意見, 闡述孔子思想的真正依據及其人論。
引自:謝鶯興(2016)。徐復觀教授研究資料彙編--近人評論專書之部。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