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評介〉,方嫻穎,《東方文化》,第 15 卷第 2 期,1977 年 7 月,頁 232-233。

按,《兩漢思想史》卷一於 1972 年 3 月由香港新亞研究所初版,是時書名為《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卷二於 1976 年 6 月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以《增訂兩漢思想史》(卷一及卷二)初版。卷三則於 1977 年 9 月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初版。是篇發表於 1977 年 7 月,或針對 卷一及卷二之評介,惜館藏無此刊物,先記之俟補。

 

〈評介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卷二」〉,洪安全,《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 11 期,1979 年 5 月,頁 203-207。

按,《兩漢思想史》共有三卷,是篇對《兩漢思想史‧卷二》提出「題名思想史,其實是思想史論集,不過著者是有計劃地研究兩漢思想史, 故逕題思想史亦無不可」的看法。內容即就卷二所收錄的七篇論文, 逐篇評介。

 

〈思想與時代:讀徐復觀兩漢思想史〉,陳克艱,《中華讀書報》,2002 年 4 月 10 日。

按,是篇認為〈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提出「漢初的分封與西周封建是本質上不同的」,「那是把本來與大一統郡縣制相矛盾的一個外在的體制,重新收納於大一統體制之內,然後再慢慢地處理它, 走的是退一步進兩步的漸進改革之路」,「作了極為精確的分析和論述」,而「讀後印象最深的,是對『宗法向社會的轉移』以及『中國 姓氏的演變』這二題」,而卷一所談的「宗法社會的看法」影響到後二卷的思想專論。在「壓力感與理想主義」標題中,認為〈西漢知 識份子對專制政治的壓力感〉「一定意義上可以看作各思想專論的導論」,舉賈誼、董仲舒為例,說明「知識份子在壓力感下堅持理想, 而理想不免終歸於破滅,這是中國歷史屢屢演出的悲劇。」在「一切史都是現代史」議題裡,贊揚「徐先生對思想史工作中的考據問題和清代漢學有精詳的論述,而《兩漢思想史》對所論問題,搜集 史料之完備,考證解釋之客觀,且在在出之于現實的感興和『邀請古人』的熱情;作現代之史,成一家之言,其庶幾矣」。

 

〈書評: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郭梨華,《哲學與文化》,第 30 卷 第 9 期,2003 年 9,頁 133-138。

按,是篇分兩節,其第二節「思想內容評介」先簡介徐氏的「觀點與進路 」,「考據學的運用,以辨明著作、或歷史事件」;「結合史學中論述思想時,所重視的社會、政治、文化之關懷,作為了解思想家的面向」;「從所關懷的現實面向,進入原典中,詮釋原典所帶來的哲學性思辨」。再「例舉幾個具有哲學特色的問題與思辨」,藉以顯示 「兩漢哲學在承繼先秦哲學方面,具有承轉的作用」。最後指出徐氏研究內容於時空限制所顯現的不足(如缺乏魏晉時代深遠的思想家) 與新出土文獻資料的佐證。惟其首段言:徐氏「一九五五年應聘至東海大學中文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稍嫌籠統,東海中文系於一 九五五年創系,是由台灣大學戴君仁教授承首任校長曾約農博士之邀而籌畫創設的,創系主任為戴君仁教授,徐先生則於 1956 年 8 月始接任戴君仁教授返回台灣大學後始接長中文系。又云:「卷一原 名《周秦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其完整的書名是「《周秦漢政治社 會結構之研究》」,1972 年 3 月由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

 

〈評介徐復觀先生《兩漢思想史》〉,賴炎元、李偉泰、吳福助,《中國文哲 研究通訊》,第 2 卷第 1 期,1992 年 3 月,頁 88-104。

按,是篇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的總標題為「秦漢思想史要籍評介」, 係中國文哲所於 1992 年 2 月 20 日舉辦「秦漢思想史要籍評介」學術研討會,由賴炎元、李偉泰、吳福助三位教授發表專題演講的稿件。賴、李兩位教授皆「評介《兩漢思想史》」,吳教授則講演「秦 代思想論著」的目錄。 賴〈文〉藉由徐氏卷三〈代序〉之說,提出「他寫這部書時曾對考據用過一番工夫」,提出卷一的「以專題的方式來寫思想史,它的優點是讀者對每個專題的內容能夠透徹了解;缺點是讀者要統合各個專題的內容,才能得到完整的概念。」卷二「為全書重心所在」;卷 三「體例不一致,戣不依照時間的先後排列,讀者無法從這些文章中把握思想發展的脈絡」;最後提醒「不要因為它有許多精闢的見解而全盤接受,不要因為它有一些疵瑕而完全否定。」 李〈文〉提出:「徐氏的這一部著作實際上是《兩漢思想史長編》或 《兩漢思想史長編初稿》的寫法。到正式寫定的時候,自然需要重新編次;各篇的字數,需要作相當幅度的刪減;也必須再作斟酌。」 認為「最值得稱道的優點,是他的觀點和綱維,都是由於對原典的反復閱讀,並盡可能的追尋有關的材料,才得以慢慢的形成」;「這本書值得稱道的另一優點,是在史料的考據方面下過一番工夫。」 提醒「研究兩漢思想史的學者也不能盲從徐氏的說法,必須自己重走一遍徐氏走過的路」,以及「徐氏在引用原典時,使用的資料大概有許多是別人替他摘抄下來的,所以錯字很多。學者如果需要轉引,務必要小心核對原典。」

 

〈王充生平考辨:兼評徐復觀「王充論考」〉,周桂鈿,《中國文化月刊》, 第 129 期,1990 年 7 月,頁 29-50。(後收錄《徐復觀與中國文化》一書)

按,〈王充論考〉於 1971 年 8 月發表在《新亞學報》,後收入《兩漢思想 史》卷二。是篇就徐氏於文章中提出的疑問:一、關於「鄉里稱孝」 的問題;二、關於王充是否到過京師的問題;三、關於「師事班彪」 的問題;四、關於「特詔公車徵」的問題等,逐一加以加以考辨。 歸結說:「徐復觀先生對於王充的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發展變化的觀念。」

 

〈論徐復觀《王充論考》〉,方科平,《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 25 卷第 1 期,2005 年 7 月,頁 95-96。

按,是篇針對徐氏在《兩漢思想史》卷二〈王充論考〉對於王充評價不 高,從王充的「理解力」和「疾虛妄」兩個方面提出其個人的見解。

 

引自:謝鶯興(2016)。徐復觀教授研究資料彙編--近人評論專書之部。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6,77-80。